第(2/3)页 不少将士面色微变,心道:“匈奴人来的好快!” 陈诚举起长枪,高声道:“姚琼!” 姚琼立刻大声回应:“主公,有什么吩咐?” “你点上一百人,把死伤的将士和俘获带回去。”陈诚提高了音量,对周围道:“其他的人,跟我一起往西边去!” 他这一路是沿着黄河行军的,是在所有出动兵马的最右边,本意是想看能不能和沿河而下的水军配合。作为一个曾经幻想过“闪电战”,“机械化作战波”,“空地一体”,“多兵种合成”的未来人,他知道有的时候“一加一”能发挥出神奇的效果。 但是可惜,就他所看到的情况,想要水陆配合大概是没什么指望了。在没有人为干涉,或者说人为干涉活动不太严重的时代,黄河边上并没有太多可以停靠船只的地方。最多可以在边上射箭支援一下,想要两栖登陆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。 而且,河面上水流湍急,船只顺流而下容易,想要再回来就麻烦了。这是只能用一次的杀手锏,放出就是扔胜负手了。 陈诚一边思考着水陆并进的可能性,一边带着骑兵往西边而去。成宜和杨秋也都碰到了匈奴人的侦察部队,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干脆利落的取得胜利,而是和匈奴人打成了胶着状态。 两边的军队在旷野中,在农田中,在大道上。在树林中,在村寨中混战。因为大部分都是高机动轻骑兵的缘故,加入战场中的军队被打散后,往往会失去了建制,士兵找不到军官,军官也找不到士兵。 当陈诚带兵侧击过来的时候,很快就被放在外围的匈奴游骑兵很快就发现了。苍凉的号角声从北方响起,“呜呜呜”的低沉声响中,大队的匈奴骑兵脱离了和杨秋成宜部队的纠缠,迅速地向北离开了战场。 见到匈奴人开始逃窜,一处废弃的村落中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鼓声。鼓声中,一杆大旗斜着挑出。旗面上,绣着一个斗大的“杨”字。大旗下,杨秋手提长枪,领着五百铁骑兵从村子中扑出,狠狠地咬住了匈奴人的尾巴。 在陈诚军的配合下,包围了一只四百多人的匈奴军。敌众我寡之下,匈奴人很快就被击溃,只有数十骑逃了出去,其他的不是被歼灭,就是下马请降了。 “哈哈哈”,杨秋一边大笑,一边倒转枪柄,将几个匈奴俘虏狠狠地抽了一顿。 陈诚劝道:“杨太守,还是先别打了,匈奴人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。” 杨秋再打翻了一个战俘,然后道:“我知道,上次他们就是这么干的,这次还是一样。陈使君,我们叫上成宜,一起按计划撤退。” 陈诚表示同意,让亲兵将捡回来的铜锣敲的震天响。不一会,成宜军也脱离了和匈奴人的接触,开始后撤。在他们背后,成千上万的匈奴人骑在战马背上,骑兵集群在大地上奔驰,蹄声震动大地,仿佛天边的闷雷一般。 这等威势,比之前的匈奴骑兵,强了何止数倍? 一边在快速回撤,一边则是紧追不舍。双方一前一后,很快就奔出了二十多里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