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六章 为生民立命!-《北宋之无双国士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这个新闻点额后续一出,顿时舆论哗然。
    大家都纷纷谴责地主的为富不仁,认为地主这么做实在是将人闭上绝路,实在是太过于可恶。
    但没有人意识到深层的原因,这时候有一个化名周树人所写的文章被登上了大宋周报。
    周树人认为,地主的做法的确不妥,但根本原因却是因为税法的问题。
    大宋的税法没有规定是缴纳实物还是缴纳银钱,而且还对田地进行区分,这就让基层收税的人员有了很多钻空子的机会。
    基层收税人员管用的伎俩是在实物昂贵的时候收实物,实物价格低廉的时候按照平时的价格收银钱,他们就可以从中牟利。
    而且,这不是农户唯一要承担的,农户还得承受其他的义务。
    大宋的税赋并非唐代的两税制度,而是所谓的租庸调。
    所谓租庸调,便是对田地有租,对民众义务服役、修建道路、维修水利工程这些属于庸,而对于一些地方的特产,比如茶叶、糖等等,都要当地的民众摊派。
    不仅如此,还有很多是地方官府自己设置的种种摊派,各种苛捐杂碎层出不穷,这样一来,民众要承担的东西就太多了。
    而当地的豪强则是不需要承担这些,还可以一起参与到瓜分利益的集体之中。
    这样底层的农户只会越来越穷困,这样的惨剧也绝对不是第一次发生。
    所以他建议,要让底层人民活下去,就得改革税制。
    他提出几个建议。
    一是把各州县的田赋、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,合并征收银两,按亩折算缴纳。
    二是官收官解,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,不能将收税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豪强,以免他们鱼肉百姓。
    三是废黜一切苛捐杂税,除了商税以外,其他的摊派都不允许再出现了。
    这个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    因为按照这个建议,租佣调就只剩下一条租了,也就是说,农户只要按照规定上缴银钱,就不必承担其余的徭役、摊派之类的东西了。
    这样对于农户来说自然是好事情,但对于豪强和一些常年从税赋中牟利的官员就不太友好了,这就是在断他们的财路了。
    一时间群情汹汹。
    很多人往大宋周报投送文章,驳斥这个周树人的文章是【大逆不道】、【违反祖宗法】、【此举会导致大宋税赋骤减】、【此为亡国之论】之类的批评。
    曾巩将这些文章送去给欧阳辩,欧阳辩看完之后笑了起来:“师兄,您看看,这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真实面目。
    我在文章里剖析得清清楚楚,如此改制,会让底层农户得利,大宋税赋也会因此而增加,这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。
    但他们就偏偏忽视这些,用什么祖宗法这类的理由来搪塞,那副贪婪的嘴脸实在是令人生厌!”
    所谓的周树人,自然就是欧阳辩了。
    曾巩苦笑道:“这么一块大肥肉,他们自然是不愿意放弃的。
    不过季默,你真的要在这一块上使力么?”
    欧阳辩点点头:“非改不可,若是不改,这样的惨剧还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生。”
    曾巩叹息道:“可是这里面的阻力太大了,就清丈一个田亩,你花了多大的力气,得罪了多少人,现在要改税法,那才是天塌地陷的大事。
    这块肥肉有多少人在盯着,清丈田亩,他们可以从这上面找补回来,可你要动这一块肥肉,他们非得真拼命不可!”
    欧阳辩点点头:“其中的风险我是看到了,所以我也没有贸然去改,先用文章试试水,如今看来,阻力的确是很大。”
    能不大吗?
    欧阳辩所提建议,其实就是所谓的一条鞭法,这一条鞭法,是明朝张居正变法时候提出来的,张居正作为明代有名的权相,对这个变革依然无法全功。
    张居正在万历六年下令清丈全国土地,清查溢额脱漏,历时三年完成。
    而一条鞭法,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,还能够勉强执行,一旦他死后,立时被破坏殆尽。
    不仅如此,一条鞭法原以征银入官、取用于官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