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2章 两个永远的谜-《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总章二年,似乎过的很平静。

    如果写成史册中,按年份作大事记的竹牍,便是很寻常的、按部就班的一年。

    甚至卷一卷都比许多年份都要薄——

    起码比起永徽年间门朝堂动荡多谋反大案、显庆年间门数次对四夷征战,乾封年间门有唐第一回  封禅泰山等年份……要平静的多。

    平静的像是站在大明宫的望仙台上,看太液池的湖面一样。

    光滑如镜。

    至于这一年二月,一位从五品东宫侍读的流放,自是不足以计入什么大事记的。

    也唯有身处朝堂之中的人,才能感觉到总章二年平静朝堂下的暗流汹涌——

    年复一年病情逐渐加重的皇帝,处置过东宫属臣后权柄威望愈重的皇后、年纪渐长似对皇后代政初露不满的东宫。

    外面看上去平衡有序,内里简直是一团让人不知从何伸手去解的乱麻。

    *

    若说过了大半的总章二年,还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,那便是关于太子妃之选。

    太子已经是十七岁的少年郎,虽未至二十及冠,但在此时也算是标准的适宜成婚的年纪。

    于是关于太子妃的人选,早两年起就是京中万众瞩目之事,也是许多人家竞相争夺的位置。

    毕竟皇帝稳东宫的心思很明显。

    且所有人的想法都跟皇帝一样,别说是皇后,哪怕是将来做了太后,垂帘听政些年月,也总要还政于儿子。

    做太子妃,就是将来母仪天下的皇后!

    虽说胜者败者都在眼前,但人的心理都会把自己代入成胜者——

    欲争夺太子妃之位的人家,只会把自家代入成长孙皇后和长孙一族(前半段)的荣耀,代入成武皇后如今的权势。

    没有人会去考虑自家可能是流放的柳氏王氏一脉,是从前王皇后。

    而就在太子妃之位悬而未决之时,总章二年的夏秋交界之际,不知哪一日,长安城的官宦簪缨门第,都流传着一个小道消息——皇后的生母荣国夫人向二圣荐了一位太子妃: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。

    帝后似也有赞同之意。

    若真是如此……可太偏心了啊!

    皇后不是说要抑制外戚吗?怎么到了关键时刻,还是向着自家人呢?

    杨思俭虽然不姓武,但他姓杨啊,弘农杨氏的杨!跟武皇后的生母荣国夫人就出自同一个弘农杨氏!

    若是按照世家的族谱认真算起来,这位杨思俭跟武皇后还是有八竿子能打到的亲戚关系。

    皇后要给东宫放一位‘自家人’太子妃吗?

    那东宫又会是什么反应?

    *

    可以说总章二年在京城中讨论度最大的新闻,就是太子妃会不会出自皇后母亲的母族。

    姜沃还特意问了一回媚娘:她不觉得这是媚娘的选择。如此一来,只怕太子想的更多,母子之间门隔阂更重。

    媚娘难得露出些无奈之意道:“是母亲的意思。她老人家一大把年纪,何苦再为杨家争这样的荣耀!”

    而且,这不是给她雪上加霜,火里倒油吗?

    姜沃也无奈,只好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,跟着媚娘道:“老夫人一大把年纪,姐姐别生气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